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福鼎管阳的这个村还在赶圩 带你去看看集市上都卖些啥?

2020-09-14 09:19 闽东日报通讯员 廖诗雄 文/图  

农历逢二,都是赶圩的日子。74岁的村民吴立绩和老伴凌晨3点就开始忙活,和面、擀面皮、剁肉馅、包肉燕……一切准备妥当后就趁早赶到圩市上摆摊售卖。

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二。上午6点多,福鼎管阳镇西阳村的圩市上陆续有村民开始提货摆摊售卖,一些来自浙江泰顺以及我市柘荣、霞浦等地的流动商贩也陆续带上当地特产前来赶圩。

进村路口,一辆辆三轮车满载着鸡鸭等家禽沿路摆开。村内大街上,海鲜、肉类、加工食品、特色小吃、服装、餐具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圩市商品变化大

早上八九点后,圩市上开始人头攒动,村民与商贩讨价还价,大袋小袋提着各种商品,甚是热闹。从外地来的游客前来采购特色产品,顺便游玩观赏吴氏宗祠、老人桥、月爿古井、白坑天顶山峡谷等景点,品尝西阳肉丸等特色小吃。

吴立绩的摊位上,人来人往,时不时有人驻足购买现场包的肉燕。大家对他的肉燕啧啧称道。

“一般早上半天就卖完了,一次可以卖1000多元,赚400元左右,多的时候也能卖两三千。”吴立绩说道,每逢圩市他都会来设点摆摊,平时也有人慕名到家里购买。空闲之余,就种些蔬菜也能卖些钱。

村民孙振宝也早早赶到圩市采购一番。

“每月(农历)‘逢二’一次圩市,大家采购一次足够10天的生活所需。”孙振宝说道,现在圩市上可采购的商品丰富多样,以前主要是耕牛、猪仔、柴火、农具等,前几年服装、家具、苗木也比较盛行,近几年主要以食品、特色小吃为主。

据孙振宝介绍,早期的圩市主要提供生产必需品为主,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用品、食品类商品逐渐丰富。而近年来,互联网经济崛起,电商走进平民百姓家,在农村,服装、家具等生活用品通过网购反而变得更加快捷。

管阳镇地处闽浙边界三县市(福鼎、柘荣、泰顺)交汇点,西阳村地处管阳镇中心位置,也是管沈公路的中心点和中转站。现在保留完整的清代老人桥是一座木构虹式廊桥,历史上是闽浙两地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流动商贩遇桥歇脚,并饮上一碗当地好心人布施的茶水。

“我的祖辈数十年都会在桥上施茶,为过往的商贩提供一份清凉。”西洋茶业负责人吴传久说道,在他小时候,随着各级公路的建设,商贸交流更加频繁,老人桥作为闽浙两地商贸交通要道的作用淡出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西阳村民自发形成圩市,并与泰顺雅中、泗阳等地的圩市形成良好的互动,以固定的时间轮流举办圩市,从而推动了闽浙两地圩市经济的持续发展。30多年来,西阳村圩市长盛不衰,日交易额一度达到300多万元,商品种类随着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断变化着,带给人诸多的生活便利。

商贸转型促增收

“现在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条件也不断变好。”吴立绩喜悦地说道,逛圩市的人更多了,购买力也大,大家的生活大变样。

家里一场意外失火,时年30多岁的吴立绩被迫挑起装着碗碟的扁担走上赶圩之路。“每天凌晨一点多就得赶路,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家。”吴立绩回想过往生活嘘唏不已,那时的他频繁奔波于闽浙两地,走村入户,挑担卖碗碟。

50多岁时,体力不支的吴立绩只得返乡回村,转行做起肉燕生意,专门在西阳村赶圩,这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家庭生活持续向好,赶圩成了他安享晚年的乐趣。

圩市的变迁见证了当地村民收入方式的变迁。吴立绩就是变迁潮流的见证者之一。早期不少村民自产的牲畜、家禽、农副产品、农具等通过圩市交易,获得了一份经济收入。而今,西阳村的收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茶成为了他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茶园,许多农户还与茶企合作,参与白茶加工生产。”西阳村党支部书记吴为情说,目前,村里已有雾雨深、茗海、西洋等3家茶企,以及十多家茶叶加工厂,茶产业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白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了茶叶电商经济的发展,千行、吴家、本家等一批电商茶企在村里落地。这些返乡青年通过抖音直播、淘宝等电商平台实现在家创业。同时,带动了顺丰、圆通、申通等大型快递业务进村入户,各种商品通过快递网络连接村里村外。

不过,西阳村的圩市不衰反盛,人流涌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村民返乡回流,增收致富,这里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后花园”。

“近年来,我们在圩市上配置了公厕、清洗区、添置路灯等配套设施,并划分摊位,进一步规范圩市经营管理。”吴为情说。最近,该村与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进行共建交流,将本村的白茶与对方的芙蓉李相互交流展销,共同打造特色的圩市品牌。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