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板灯龙来啦......”日前,在周宁县礼⻔乡仕本村,伴随着鼓乐声,近百条木板连缀起来的⻓⻰,在表演者或高举或侧旋的动作中蜿蜒前行,围着非遗“唐宫走礼”,村⺠争相点炮迎“⻰”,整个街道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我们过年期间都会舞板灯⻰,尤其今年元宵节恰好碰上李氏三年一贡的‘唐⻔走 礼’表演,所以热闹程度比往年更甚。”周宁县礼⻔乡仕本村村⺠李文强说。
“作为土生土⻓的周宁人,我就愿意看这样的节目,既接地气又很艺术,还传承了非遗...” 周宁本地摄影爱好者叶梅英一边拍摄,一边不住地感叹,几年前的周宁,还很难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众所周知,周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山区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优秀的⺠间艺术正被世人淡忘。同时,机器制作逐渐取代了手工,像周宁手工制硋、⻁头鞋、⺠间剪纸等制作技艺几近失传......
为找回这些非遗“老手艺”“老物件”的“存在感”,让传统非遗文化“抖”出新花样,近年来,周宁县委、县政府认真谋划,不断创新非遗保护方式,县文旅局和相关部⻔积极收集第一手非遗材料,建立非遗项目库,完成各项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
据周宁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肖吉香介绍,加上日前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的 “三月三驮灯习俗”、“木拱桥营造技艺”两个项目,目前,周宁县内拥有鲤⻥溪护⻥习俗、手工制硋技艺、杖头木偶戏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个。
除了积极做好非遗申报工作,周宁县还不断在增强非遗项目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做文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依托“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驮灯文化旅游节、鲤⻥溪文化旅游节等各类⺠俗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俗演艺节目,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去年,在福州市三坊七巷举办的周宁全域旅游推介展上,⻤斧神工般的手工制硋技艺, 用一只行军碗让年轻人触摸当年的红色记忆;唯妙唯俏的杖头木偶剧戏,在直播平台上吸引成千上万人的点赞观看,“非遗+短视频”、“非遗+直播”等创新传播方式,让周宁这些传统老手艺真正实现“破圈”发展。
今年春节,让周宁县剪纸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汤奶照自豪的是,围绕自己“福文化”剪纸作品做的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被上万观众的点播观看,许多外地客人更是慕名而来,登⻔求购。“祖辈的传统手艺不能丢,这一剪就是几十年。”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手艺传承发扬下去。
去年以来,为了帮助像汤奶照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圆他们的非遗传承梦,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爱上非遗,周宁县不断加大对重点非遗推广研究企业和平台的扶持力度,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通过开设“非遗说党史”、“周宁年味特辑”等短视频宣传栏目,为“老手艺人”搭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让非遗文化传播有术、传承有路。
“下一步,周宁县将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厚植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生态,增强传承实践活力,深挖各地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通过设立廊桥等非遗文化展示厅、开展非遗文化旅游节等方式,让‘非遗+旅游’、‘非遗+生活’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常态。”周宁县文旅局局⻓张陈灼说。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通讯员 王珊珊、林子杰
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