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东源乡铁场村辣椒培育基地,大棚内20多位村民正忙碌开展育苗工作,大伙有的翻土、有的撒种、有的浇水,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合作社计划育苗8万株,种植辣椒面积200余亩,种植品种以新品大黄椒、闽椒7号红辣椒、墨西哥魔鬼辣为主,目前,辣椒育苗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预计五月可进行辣椒苗移栽。”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铁场村近年来坚持以“党建引领、村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发展辣椒产业,做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销售统一化,70%以上人口从事辣椒相关产业,户均增收1万多元,打造“柘一辣”辣椒酱等辣椒深加工特色产品,成为远近驰名的“辣椒村”。
近年来,东源乡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健全改革推进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加强公众参与,在壮大产业发展、建强人才队伍、加强环境整治方面苦下一番“绣花”功夫,为老百姓们带去了乡村振兴的“兴”歌曲。
→产业兴旺,脚踏实地做好融合文章
“农闲时到基地里帮忙采摘、包装菊花,一天能有200元的收入,生活也充实起来了。”东源乡宝聚洋村村民魏陈福高兴地说。
东源乡宝聚洋村原是产业薄弱村,现如今,依托百亩菊花种植基地,大力发展“花海经济”、“采摘经济”,开发农林观光、农事体验、赏花采摘、生态休闲游,拓展菊花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成功将“风景”变成“产值”,“美丽”变成“生产力”,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
近年来,东源乡积极探索实践,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力促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绸岭村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引进益智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种植黄精、三叶青、桔梗等药材,大力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特色产业,年产值超200万元;山岭村引进金锄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原生态仿野生种植方法,培育覆盆子;成立仙山果源家庭农场,培育种植桃花50余亩,推进生态美景与产业“钱”景互融共促;西宅村果丽珍家庭农场种植杨梅百亩,通过省级无公害食品认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优势凸显……这些都是东源乡农业产业振兴发展的缩影。
同时,东源乡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子,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生态旅游,将鸳鸯草场打造为集山水观光、康养度假、乡村休闲为一体的一流生态康养旅游品牌,发挥鸳鸯草场景区所在村地理优势,构建“民宿+”多元产业链,积极探索民宿发展模式,依托鸳鸯草场、青岚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打造东源至鸳鸯头文旅路线。
夯实红色旅游,深挖“红土地”资源,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全力打造红色景区,将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店村建成百亩玫瑰花基地,每年可采收280万支玫瑰。上泥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契机,在种植茶叶、太子参的基础上,致力打造硒锌药材产业,建设硒锌茶园40亩,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村财突破20万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
→固本强基,不拘一格选拔基层人才
基层干部作为千条线下的“一根针”,直接参与着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一支有担当能作为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
“山场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乡党委政府十分关心我们的发展,将上泥、山场、兰中等5个老区基点村组建成为红色革命文化片区党建联盟,帮助整合优势资源,统一规划红色旅游项目。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为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做强红色产业提供有力支持。”
东源乡山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文明介绍道。
林文明是一名90后的年轻小伙,之前在外做餐饮生意,2015年因为老支书一句“村里需要年轻人接力”,毅然放弃自己的生意,回村扛起建设家乡的重担,先后担任过山场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为增加村支部书记队伍的“源头活水”,东源乡通过“内培”与“回引”,开辟能人回归“绿色通道”,让有资金、有项目、有威信和组织能力强的在外能人回村任职,不拘一格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带头人”选出来、用起来。去年换届当选的村(社区)“两委”成员中有本土致富能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休公职人员、退伍军人等高素质人才17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8人,35岁以下27人,平均年龄41.8岁,19个村(社区)全面实现“一肩挑”。
同时,东源乡还注重选强育好管严村庄发展“领头雁”,探索实施“鸿雁计划”,发挥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驻村第一书记等作用,鼓励优秀人才带头引进项目、资金,并将本土企业负责人、致富能人发展为村级组织负责人,引导“雁南飞”、“雁回归”,形成“引回一人、引领一群、带富一方”的良好效应。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辣椒种植大户曾岩招被推选为铁场村第一书记以来,深挖辣椒产业发展潜力,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成功研发适宜与太子参轮种和套种的辣椒品种,建立10亩椒参套种试验基地,实现每亩可增收3000元。眼前的东源乡,正驰而不息,以产业为基、以发展为要、以为民为本,上下齐心,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全面整治,一丝不苟构筑秀美环境
76岁的吴进成是东源乡东源村人,如今一有时间,他就会在村子里走走,或者到小广场上锻炼锻炼身体。“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尤其是臭水沟,一到下雨天污水四溢,臭味熏天。”谈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吴进成赞不绝口,经过整治,以前脏乱差的环境早已不复存在,“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源村的变化只是东源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近年来,东源乡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历史性的民生工程来抓,以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首要突破口,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域整治、全景提升,决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整改一次达标,使得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老百姓纷纷为现如今优美的乡村环境点赞称好。
为提升村容村貌,东源乡聚焦提村风、清垃圾、治污水、清河道等关键环节,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制定印发《东源乡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东源村、绸岭村为试点村,开展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购置发放干湿垃圾分类小桶450个、大分类垃圾桶51个、建设垃圾分类亭10个、沤肥点两个,初步完成垃圾干湿分类工作。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先后实施洋边村、西宅村、东源村污水治理项目及学新路雨污管网铺设工程。
在加强整治的同时,东源乡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力争在“看不见”的地方打好基础,“看得见”的地方快出形象。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夜景灯光美化亮化等各类专项规划,全力提升农村道路通达能力,持续推进通讯基站、电网等设施提档升级。
来源:长寿柘荣
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