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村的时候,听族长老人讲一个又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我走街串巷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能感受到整个村子的喜庆,在一个村民家中,我看到屋里精美的雕刻,和长满青苔的天井,心中顿然便有了一种怀旧的情愫……
廉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以“廉”敕封的村庄,这里的每一处古迹背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而最多的是旧时有关为政清廉的故事和传奇。今天,这里照样书写着廉村的廉洁轶事。
陈幼顺从10多岁跟随祖父种茶,20多岁独立制茶,到如今拥有自已的茶园,经营着数家茶楼,接触了大半辈子的茶叶,在他看来,每片茶叶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和灵性。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而“品茶”不单只在鉴定茶叶的优劣,也不单只在其中的三看三闻三品,而在于品味禅茶一味的茶文化。唐代陆羽的《茶经》,曾记载以茶养廉的故事。而对制茶多年的陈幼顺来说,他对以茶养廉却有着另一番朴素的理解,茶品如人品,好比一杯茶汤清澈透亮,没有任何的杂质,廉村的人跟廉村的茶一样清清白白、本本分分。首春茶就是首春茶,二春茶就是二春茶,绝不掺杂含糊。这就是陈幼顺种茶制茶坚守的一种茶道。陈琼康,是当地水利局的一名工程师,负责全市的水利测量和施工,有一天,一个包工头找到他,要他把测量数据涂改涂改,并在送他的香烟盒里塞满了人民币,陈琼康发现后毫不犹豫把钱上交组织。在廉村,类似陈幼顺、陈琼康这样的廉洁事例又岂止一两桩?!
千百年来,到廉村、廉岭和廉溪寻幽探古者络绎不绝,这里的青山绿水和古物古玩等无不令人倍感神奇而啧啧称道。廉溪,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山水画,撩拔着家乡人民乃至异乡游子的无限情思。天南地北的游客,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而廉村却依然傲立于福安西部的一块沃土上,给游者叙述着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廉村之廉,是廉村亘古不变的主题,是廉村的红色血脉和精神支柱。流年易逝,廉村永恒。这里的人们不会忘却令之的清廉品格,不会缺失先辈的道德情操。一“府”之“肉”浑不食,“兼”而“广”之是根本。廉村人谨记这句箴言久矣!
来源:福安文艺界
编辑:陈春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