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探秘“武翼第”

2020-01-19 10:52 闽东日报 卢彩娱/文 卓仕伟/图  

鸟瞰武翼第

古民居是石之史诗、木土之史诗,是地域文化底蕴和精神的一个载体,等待我们去挖崛、探秘。“武翼第”,是寿宁古民居文化的一个代表作品。走进“武翼第”宛如走进一本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奇书里,每一章都给你带来惊奇,每一页都给带来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题记  

武翼第大门 

“武翼第”位于清源乡“南门坑底”,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是清代参将卓麟英(1826-1890年)所建的府第。卓麟英,行名永滋,字兰畹,号汉卿,清钦赏参将,诰授武义都尉(正三品)。卓麟英文武兼资,武功高强,名震一方,他使一把大刀,重达百来斤。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建号太平天国。清政府为剿灭太平军,下令地方组建团练,协助清政府行动。曾国藩、李鸿章分别建起了“湘军”“淮军”,寿宁巨富卓麟英也积极响应清廷号召,斥资组办了团练。1862年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并击溃进入寿宁的太平军杨辅清一部,战功显赫。清廷平定太平军后,卓麟英被封为福宁府参将,其妻叶氏诰封淑人。光绪庚子年(1900年)叶氏寿八秩荣庆时,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作序恭祝。卓家将陈宝琛的寿序和其他贺寿词文,用毛笔书在一幅宽2.8米、长3.3米的绸缎寿轴上。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件寿轴的绸缎色彩依然艳丽,字迹清晰,堪称珍品。

卓麟英被封为参将后,于咸丰年间花重金修建府第——武翼第,工程历时40多年。因当时政局混乱,盗匪横出,武翼第在修建时,外筑城墙,前后四角修有门楼炮台。据说,当时修建时,有人向官府告状,说卓麟英私修门楼炮台,意欲造反。福宁府便派人下来调查,调查的结论是卓麟英为参将,官列正三品,修门楼炮台合乎规定。

武翼第横宽五十余米,纵深七十余米,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新落成时,主建筑就有房间八八六十四间房,取意八卦吉祥数字。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二楼又添新房间,最多时,府第内生活有一百多人,相当于一个小村落。在修建武翼第的后期,卓麟英在后面的宅基地上又修建一座五溜房。其内部的石雕、木雕精美奢华。

武翼第的右边是卓氏宗祠,在很长的时间里,卓氏宗祠是卓氏子弟读书和学习的地方。卓家历来重视耕读文化,族氏设有义田和学田,倡导乐助善为,奖学奖优。宗祠前有两排旗杆石,最前面的两块刻着“清光绪庚寅年穀日”,一块刻着“钦赏参将卓麟英立”。厚重沧桑的旗杆石昭示着卓氏先祖辉煌的成就,也是卓氏族人耕读传家思想的历史见证。如今,曾经的辉煌已湮灭在历史的记忆里,但优良的族风、家风却成为卓氏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气势恢宏的“武翼第”,庄严肃穆的祠堂,连片而立,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彰显身份的圆形户对

有人说喜欢古旧物的人多是对岁月的一种怀想和追思。正是带着对一位武将的敬仰和对一座古建筑的景仰,我第三次来到了武翼第。进武翼第的巷子不深,但两旁墙角的青苔、剥蚀的墙体,还是给了我一种时光悠远肃穆之感。在烈烈阳光下,站在武翼第的大门前,看着阳光照在这座老屋泥墙上发出金灿灿的亮光,我的内心蓦地涌起一种感动,感动于这片大地造就的豪杰英才,更感激工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般建筑。房子左右两旁的附属建筑和炮台,将大门围成凹拱状,这样的拱卫即彰显了房子的广纳风水之意,又使得房子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如有来敌,一到大门前就完全暴露在炮台的火力之下。此时,仰视两旁居高临下的炮台,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才干。

踏着用红石打造的三级门槛缓慢而上,虔诚地站立大门前,用手抚摸着石质大门以及门坎,内心的敬仰越来越高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武翼第”正屋大门有二重,第一重门用10公分厚的樟木匝上铁片条,门四周用十来吨的大青石经雕凿后围成门框。一块厚重的门楣与两边的石条凹嵌相接,接合处密如一体,连一张纸也伸不进去。门坎高达40公分,厚20公分,这样的厚度和宽度在古建筑中非常少见。右手边有一个狗洞,厚达60公分,雕切面非常光滑。洞不大,这样的直径,要在里面进行凿切,而且如此光滑,不知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

武翼第门楣上方的匾额以石为质,竖立,这在古建筑中也是独有特色的。在中国,大门的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其实,匾和额是不同的,横的叫匾,竖的叫额,统称匾额。《说文解字》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据有关资料发现,在古代,三品以上的武将用“额”的较多。武翼第三个字的匾额是用一块石头雕制而成,凹陷深度达10公分,最上面的深度竟达到20公分。其雕切面均匀光滑,你很难相像这是石匠们用锥子、凿子一锥一凿细雕出来的。“武翼第”三个字是宋体,有意思的是“武”字的一点被点到下面,是错别字吗?不是。点不出头,就是武不外显,不炫耀,是为“深藏一点,内敛一点”的意思。同时,宋体的武字点是刀形,将刀点下移,也表示不示威,不举刀的意思。一个细微情节,彰显了儒家文化的内蕴,表达了主人向往和平的美好意愿。

大门刻有一副对联:“云台绳祖武,仙案起人文”。十个宋体字,苍劲有力。联中“云台”暗喻卓氏先祖卓茂公被汉帝封为“云台十八将”,“仙案”则取意“武翼第”面朝仙山顶山案,全联寓有“左武右文”文武双全之意,“左武”指卓麟英,“右文”则为增补贡生的卓凤英,即卓麟英的弟弟。一联十字蕴藏如此深意,让人肃然起敬。

厚实精美的柱础

跨进门内,仰头而视,六个彰显身份的圆形户对十分显眼。两大四小,中间户对的花纹呈牡丹花样,正面是龙凤图案构成的福字,代表着富贵高贵,旁边的户对雕刻的图案是向日葵,象征多子多福。中国古代建筑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讲求和谐美。“户对”的数量必须是双数,如二、四、六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朝廷规定,一到五品官员可以为六个,卓麟英诰授武冀大夫,是正三品,所以有六个户对。大门的左右两边有楼梯可通二楼,在两重门之间与二楼开设互通口,是这座大宅的第一道安全防卫线,即第一重门如果被攻破,第二重门可以不用打开,守兵就可以从两边往楼上撤退,并随即关上二楼小门,房主安全的攻守理念可知一二。

这是一座三进七溜房,每溜三间,高三层半,四周墙体高两层。屋顶瓦片为专门烧制,厚0.5公分,屋檐5层。前后两个天井,前天井呈横扁方形,后天井呈长方形。所有的窗户都朝向天井,上达天光云影,下接地气风韵。天井排水顺畅,据说不管下多大的雨,天井都没有积水,这源于建造者设计的科学排水系统。除了环主屋的下水道外,天井雨水及其他生活用水,都通过支道流向宽40公分,深50公分,四面均用水磨石块砌成的三条主水道。主水道弯曲回旋,且在房子外部看不到出口,有纳风水之神秘感。整个排水工程呈网状,工程浩大,所花物力、人力难以算计。

大厅的梁柱斗拱雕刻精美,刻有龙、凤等不同装饰,龙口衔如意,其后点缀透雕翅膀,意为展翅高飞。其他几个斗拱也都采用了透雕手法,斗、拱、昂、翘等都做了艺术加工,细致精美。厅堂上的灯座是木雕花座,薄如铁,完整无缺失。用手敲击,清脆坚硬,彰显其木质和雕刻的精湛。

前往后厅的两扇门,已斑驳残破,细看其雕刻,却是十分精美,左边雕塑的内容是一位武将晋见皇帝的情景,右边的是武将骑马归来拜见父母的情景,人物、画面栩栩如生,十分生动。

伙房的灶台是用一块高80公分、长2.5米、宽1.5米的巨石为原料打制成的。灶台台面,质感滑润,用手抚摸,你仿佛还能感受到食材的温度,闻得到浓郁的饭香、酒醇。我们仿佛看到了主妇们在这里精心为家人准备精美菜肴时幸福的笑脸。细看灶台,发现灶台石的下部边沿凿有两道凹槽,凹槽均匀光滑,像现代机器雕刻出来一般。工匠们为什么如此费心费力去雕刻这样的凹槽?这是设计者独具人文关怀的体现。凹槽可以防止灶台上的热汤或油水直接滴到主妇的衣服或鞋子上。如此用心良苦的细节设计,让我们感慨不已,感动万分。整个厨房的材料以石质为主,就连灶神龛也是石头打制而成的。这样的石质厨房,安全稳固。

厨房里的给水系统也是匠心独运。水源引自后山清泉,通过埋在地下水道进入厝内,整条水道隐秘、安全。厨房水道与整座房子的地下水道相通相连,有一条是通向后山房子的。所有的地下水道都用石头打制而成,可由一人弯腰进出,当外犯之敌攻入房内,房子里的人便可以通过水道撤退到后山房子,安全离开。用一块巨石打制而成的蓄水槽里,蓄满泉水,晶莹清澈。掬一棒入口,清凉入肺。而那进水的小石槽更是一件尤物,用一块整石打磨而成,嵌入墙体,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妙不可言。厨房上两扇门窗用的铁条是手工打制而成的,均匀圆润。经历了近两百年时间,钢条依然没有腐烂,只有其表层上的铁锈红在诉说着岁月的久远。

参观武翼第,就是在参观一座石雕博物馆。从大门的石级、门石、匾额,大厅的莲花石笕、石磨,储存间的石斗,再到厨房灶台、大小石槽,甚至于灶台下的猫洞石、炭坑石,无不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据卓家后人介绍,建造这座武翼第,前后四十余年,参与的石匠不计其数,有的祖孙三代都在这里,终日用锥子、铁锤敲打大大小小的石头,灰起烟落,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给我们留下了精美的石之瑰宝,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工匠的精神价值。

精致的窗花

紧跟向导,轻轻地登上二楼。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依然震憾。墙头外侧仿城垛形式建造,墙上廊屋为穿斗构架,高5米,垛间设窗,仅前墙就有14个墙垛,13个窗户。2.9米宽的墙体虽为土夯却厚实而坚固,确实如人们所说,可以在这墙体之上策马奔驰。从墙头上一个个小单元的分隔与遗留的灶台,可以看出卓氏后代开枝散叶,繁衍较快。在二楼,可以细细察看后部的两个炮台,炮台设有上下两层枪眼,枪眼设计成外小内宽的锥体,射击者可以左右移动,打击面宽而远。二楼门窗全部采用外小内宽的四面锥体设计,两扇窗户打开时,紧贴两边墙体,没有伸出部分,行人往来十分方便,特别是孩子们在这里玩耍,不会被碰着伤着。奇巧用心的布局、设计,再一次彰显建造者的人文性和智慧。

毫无疑问,武翼第的外墙又是一个亮点。外墙厚实,时至今日,历经近两百年风雨剥蚀,主墙体依然完好。用手抚摸外墙,平整甚至十分光滑。向导告诉我们,土墙之所以结实,是因为当初在垒筑土墙的土里加入了糯米浆,增强了土的粘合度和光滑性。

“武翼第”就是一部神秘的奇书,内蕴丰富,让人惊叹。绵延于墙角边、石笕上的青苔绿衣,昭示着岁月的悠久,世事的沧桑。曾经的荣光与时代流变而过,留下沉甸甸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还有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之情。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对“武翼第”抢救性保护和文化挖崛,这是一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份对根的情义与守望。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